2025年10月30日,检察日报先锋周刊刊发《“护农+护红”双轨赋能社会治理创新》。

《检察日报》截图
近年来,甘肃省泾川县检察院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立足革命老区与农业大县实际,创新打造“护农+护红”双轨治理机制,着力保障农业农村发展与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推动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形成“1+12”的融合履职效应。
精耕护农责任田,赋能乡村振兴。我院联合县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卫生健康局等单位联合开展检察公益诉讼助力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行动,建立耕地保护“线索快移—专业审查—协同处置”闭环机制,聚焦农产品种植、生产、销售、处置等环节,专项监督整治违规流转土地、破坏耕地、种业安全、制假售假等案件。通过无人机勘探实地检验锁定违法用地、农业面源污染等线索,向有关单位制发检察建议18件,推动恢复农用地1804亩,督促乡镇设立废弃农膜回收点47个;针对群众反映的养猪场污染耕地问题,邀请特邀检察官助理联合调查,开展磋商厘清职责,举办公开听证达成治理共识,制发检察建议督促恢复耕地,治理成效赢得群众好评。我们紧盯全链护航特色产业发展,聚焦泾川苹果等特色产业开展保护,会签加强行刑衔接全力保护地方商标品牌工作机制,明确联席会议、办案协作、特邀检察官助理等11项举措;深化知识产权检察综合履职,设立泾川商标品牌保护联络点,通过“刑事打击+民事追偿+行政监督”方式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为实现多元解纷,我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强化与综治中心、法院、律师协会及群团组织合作,将控告申诉窗口前移到社区、乡村,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联合多部门建立劳动者权益保护公益诉讼协作配合机制,开辟涉农支持起诉“绿色通道”,近三年快审快结支持起诉案件103件,帮助追回劳动报酬110余万元,筑牢民生防护网。
筑牢护红主阵地,赓续红色基因。为形成齐抓共管保护合力,我院积极联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印发在红色资源保护工作中加强协作配合的意见,创新“检察监督+行政执法”“流程监控+聚焦实效”双联动模式,吸纳代表委员、文物保护专家担任“益心为公”志愿者,参与摸排吴焕先烈士墓等纪念设施9处,针对发现的烈士墓损毁、部分设施场所管理缺位等问题召开听证会,制发检察建议督促职能部门完善保护方案、修缮设施、规范巡查档案、建立长效维护机制。我院部署开展“公益诉讼助力百里石窟保护”专项行动,以科技赋能提升监督精度,如运用无人机航拍核验文物保护“两线”范围(即文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精准锁定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旁违建等破坏文物风貌证据事实,制发检察建议推动违建拆除;在“回头看”中通过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排查洞窟涂鸦、山门潮湿等隐患,与代表委员、人民监督员召开专题会议并建立“物理隔离+专人巡查+社会监督”防护机制,推动实现绵延百里的13处石窟群的系统性保护。我院聚焦“物质载体保护+精神价值传承”,将红色基因融入检察履职,保护传承红色文化,组织干警赴王村镇红军楼等革命旧址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筑牢“检察护红”的精神信仰、为民情怀与奋斗特性;建立“履职效果+群众意见”双维成效评估体系,结合人大代表行动月、检察开放日等活动通报成果、征集建议、争取支持;设立“检察护红”试点,在纪念馆展设电子专栏,以影像资料展示、法律条文解读等方式让公众更加直观感受“检察护红”成效,强化思想认同,凝聚守护合力。
贯通双轨融合链,释放治理效能。我院围绕“双徽闪耀·正义先锋”党建品牌创建,将“护农+护红”纳入支部工作重点,以党建赋能基层治理创新,在窑店镇帮扶村试点“方言普法+乡贤调解+检察听证”融合模式,在驻村工作队设立“五老评理堂”,开设法治广播站,邀请老支书、老军人等参与普法和矛盾调解,将矛盾化解在前端。聚焦泾川“红绿交融”的资源禀赋,我们组建“红色资源保护+‘三农’司法服务”特色办案团队,以综合履职提升工作质效。牵头建立甘肃泾川、灵台和陕西长武三地检察协作机制,共同致力泾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涵养与修复,打造跨区域生态保护检察协作样板,在陕甘宁三地检察机关服务“一带一路”助力黄河(泾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联席会议上作交流发言。我们发现一株千年糙叶榆保护不当问题,建议督促职能部门落实专业养护与长效监管责任,实现以点带面,推动县域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法治化监督和协同化治理。(作者:孙云萃 作者单位:甘肃省泾川县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