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恰逢检察公益诉讼入法三周年,甘肃省检察院在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通报全省检察机关开展检察公益诉讼工作有关情况及典型案例后不久,紧接着又举办“法润公益”检察开放日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相关部门人员等社会各界代表40余人来到兰州新区,亲临现场感受、检验检察公益诉讼工作的成效。
2020.7.2 9:50
第一站:“省门第一道”临港花海环境整治现场

“这里太美了,乘客们从飞机上往下看,大片大片的紫色,真是赏心悦目”。
“看着眼前的花海,谁还能想象这里之前竟然堆放着垃圾和渣土”。

整改前

整改后
受邀人员纷纷驻足观看,惊叹不已!
兰州中川国际机场是甘肃省的空中门户,是“省门第一站”,但这里的环境曾经令人堪忧,周边部分排洪渠内有大量倾倒的垃圾、渣土,还存在水污染隐患。兰州新区检察院对此立案审查后,经过调查取证,及时向兰州新区生态环境局、农林水务局提出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得到了两个单位的高度重视。通过召开联席会议,研究确定了生态水利工程、排污系统改造、“临港花海”建设等一系列针对性举措,对机场周边的环境问题进行了彻底整治。目前,相关职能部门已平整废弃土方、清运堆放砂石60万平方米,清理被污染和被非法占用的排洪渠、河道28.8公里,整改拆除违法建筑21000平方米。


“现在大家眼前看到的‘临港花海’占地面积约65.5万平方米,将防洪治理与水生态治理、环境美化与景观营造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提升了机场周边的行洪能力,保障了机场的防洪安全,还改善了机场周边的区域环境卫生,大大提升了‘省门第一道’的对外形象。”兰州新区检察院工作人员向大家介绍到。
检察机关通过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的监督方式,有效助推了兰州新区的绿色发展。
2020.7.2 10:20
第二站:兰州新区工业固废处置场


“这么大的固废处置场,它的服务范围有哪些,包括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吗?”
“这个固废处置场的服务年限有多长呢?”
一到现场,受邀人员就迫不及待地开始提问并相互讨论。

“这个固废处置场总占地面积169630平方米,包含固废填埋区、渗滤液处理站、生产生活辅助管理区、道路工程和覆土备料场五部分。处置的对象是兰州新区的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具体包括包装物、粉尘、炉渣和边角料等,但不包括医疗垃圾、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和危险固废。它的服务年限预期是10年,具体服务时限还要根据实际填埋量来确定。”讲解员一一耐心解答。
据了解,2018年1月,兰州新区检察院在履职中发现,兰州新区核心区周边个别企业和个人存在违法倾倒建筑垃圾、违法排污和非法挖山取沙的行为,导致水源湖泊被污染等环境问题。经过现场勘查、询问相关单位,该院发现兰州新区城建局没有按照相关规定建设并投入使用工业固废处置场,遂向兰州新区生态环境局发出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该局采纳了检察建议,督促、协调建设单位及时开工建设工业固废处置场项目。经过检察机关长达两年的跟进监督,该项目已于2020年1月正式投入运营,有效解决了兰州新区周边建筑垃圾乱堆、白色垃圾乱飞、固废垃圾无人清运等突出问题。
2020.7.2 11:00
第三站:公益诉讼生态林现场


兰州新区检察院在履职中发现,甘肃某建筑公司等企业非法占用中川园区纬三十二支路以北的380亩耕地,用于非法采砂、堆放砂石和开设拌合站,不但使耕地遭到破坏,而且严重污染了周边的生态环境,扰乱了国家矿产资源的正常开采秩序,造成国有资源流失。经过调查取证,该院及时向兰州新区自然资源局发出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新区自然资源局收到检察建议后,牵头组织相关单位召开整改现场会,安排市政集团对沙坑进行了回填。经过10个月的回填工作,该块耕地基本恢复了原貌,经农林水务局、自然资源局验收,基本达到种植条件。之后,该地块被兰州新区检察院和农林水务局、自然资源局共同确定为公益诉讼生态修复示范区。

整改前

整改后
2020.7.2 11:20
第四站:兰州新区检察院

现场参观结束后,受邀人员来到了兰州新区检察院,观看了公益诉讼工作宣传栏和反映全省检察公益诉讼工作的专题片《法润陇原公益行》。

最后,在兰州新区检察院四楼大会议室,受邀人员与省、市、新区三级检察院的检察干警开展了座谈交流。大家结合所看所感纷纷发言,充分肯定了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工作的实践与成效,并就如何更好地开展公益诉讼工作,提出了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加大典型案例宣传力度、吸纳专业型人才、提高公众参与度、形成专项行动常态化机制等极具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作为公益诉讼的试点省份之一,省检察院在省委和最高检的坚强领导下,积极探索实践,圆满完成了试点任务,为公益诉讼入法贡献了甘肃经验。”座谈会上,省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张学军向各位受邀代表介绍,自公益诉讼制度全面实施以来,省检察院坚持“两聚焦一结合”的工作思路,把公益诉讼检察作为检察机关参与国家治理的重要抓手,不断更新办案理念、加大办案力度、健全工作机制、优化工作方法,着力提升检察公益诉讼工作质效,有力维护了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得到了省委和最高检的充分肯定。
“当然,这项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要继续探索完善,健全制度机制,更好发挥公益司法保护的职能作用。”张学军表示,下一步全省检察机关将从五个方面着力,做好公益诉讼检察工作。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履职担当。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拓展公益诉讼案件范围”和“完善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精神,落实好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和省人大、省政协对公益诉讼工作的相关意见、要求,以及各位代表、委员提出的意见建议,将各方面的关心、支持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和加强改进工作的具体措施,促进检察公益诉讼工作提质增效。二是聚焦中心大局,突出监督重点。部署开展“公益诉讼守护美好生活”专项监督活动,打好生态环境和食品药品安全领域损害公益问题的攻坚战、持久战。高度关注黄河上游和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持续深入推进“携手清四乱 保护母亲河”专项行动。三是优化办案结构,拓展案件范围。对社会关注度高、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安全生产、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公用设施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公民信息安全,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妇女权益保护、网络侵害、乡村振兴、扶贫攻坚、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等领域的公益受损问题,积极稳妥开展新领域案件探索,在努力解决人民群众烦心事、揪心事、操心事的同时,为健全完善立法提供实践依据和案件支撑。四是健全工作机制,凝聚内外合力。主动加强向省委、人大汇报工作情况,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出台加强检察公益诉讼工作的决定,推动我省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建设。加强与监察机关、行政机关及其他司法机关的沟通协作,努力实现双赢多赢共赢的监督效果。认真落实西北五省(区)六方检察机关区域协作“兰州共识”,综合运用检察一体化办案机制,切实增强办案合力。五是加大智慧借助,自觉接受监督。充分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特别是借助专业机构、专家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政治智慧、专业知识、实践经验等,帮助检察机关提升监督能力。主动接受各级人大、政协的监督,积极邀请代表、委员参与公益诉讼案件整改评估验收等工作。
省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杨波,二级高级检察官樊伟,二级高级检察官、第八检察部主任石占全以及省检察院、兰州市检察院和兰州新区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的干警代表参加了活动。
交流发言

全国人大代表、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油橄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姜成英

全国人大代表、兰州石化公司合成橡胶厂企业文化科科长 郑彩琴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员 马全林

甘肃省政协委员、省检察院特约检察员、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生产性服务业处处长 马元永

甘肃省政协委员、省工商联副主席、甘肃润宇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雄

甘肃省检察院人民监督员、甘肃省残疾人就业中心高级职业指导师 令小平

甘肃省人大代表、皋兰县什川镇上泥湾村党支部书记 魏永军

甘肃省文物局副局长 仇健